王會軍,從事廣播電視新聞24年,今年54歲的他仍奮戰(zhàn)在新聞一線,2015年被評選為華陰市勞模。在中省市各級各類媒體刊發(fā)各類新聞超過4萬條次,傳幫帶各行業(yè)百余人成為新聞宣傳戰(zhàn)線骨干。在華陰市總工會指導下,王會軍組織成立華陰市勞模服務團,華陰市勞動模范先進事跡報告團等;組織動員各類志愿者開展并宣傳“送溫暖”“關愛老年人”“勞模先進事跡報告會”“為全市扶貧產品代言促銷”“緬懷革命先烈”等各類公益活動及宣傳報道近百場次;安全騎車超過50萬公里,《王會軍為交通安全代言》在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刊播。公安部消防局授予王會軍《消防安全形象代言人》,榮獲全國紅十字志愿服務先進典型、渭南市委連續(xù)兩年被授予“崗位學雷鋒標兵”“渭南道德模范”提名獎、渭南首屆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連續(xù)八年被渭南廣播電視臺授予“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華陰市勞動模范等各類榮譽獎項80余項。
新聞工作可謂包羅萬象,誰也不知道下一個采訪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發(fā)生的是什么事件?二十多年來,王會軍記不清有多少次在睡夢中被電話驚醒,記不清有多少次放下手中的碗筷。只要是緊急突發(fā)事件,不論是電閃雷鳴,還是冰雪嚴寒,他都會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從睡夢中接到電話然后起床騎摩托車到電視臺,僅用五到八分鐘時間。那么如何做到快速有效工作呢?王會軍一年四季都身穿馬甲。包括春節(jié)在內。馬甲里裝著采訪本、采訪筆、話筒線、應急藥品、壓縮餅干、手機、各類證照、強光手電等大小近30件物品,每件物品都發(fā)揮其作用。如話筒線,三分寫作,七分采訪,話筒線保證采訪同時,還多次用采訪線救助山地受傷游客生命,在秦嶺采訪時,壓縮餅干、糖塊、止血貼等物品也都起到應急救助他人生命作用。
人常說,一天之計在于晨,而王會軍認為,一天之計在于頭一天晚上。就新聞采訪工作而言,新聞不僅要真實,更重要的是要新要快。對于當天的新聞稿件,他都是第一時間完成,從不壓稿。在多次抗洪搶險救災、慶七一、迎國慶釆訪活動中,一天采訪多達九次,再忙他都要在次日早上聽完錄音,寫好稿子。從來沒有因為釆訪工作任務重而影響到第二天正常工作。
2018年冬季,采寫《華山冬夜雪景醉游人》,在冷困中,他用5小時完成采編上傳工作,次日,中央電視臺4套中文國際頻道、中央電視臺十三套等中央電視臺多欄目播出。如果等到次日早晨上班編寫,不僅要延誤第二天正常工作,可能會因時效影響播出。
二十多年里,他積累了大量經驗,帶過的實習學生、徒弟達百人以上,有的也走上了領導崗位。他們經常勸他,你都五十多歲了,別再玩命干了,而他認為“工作要玩著干,而不是玩命干”。意思是干工作時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在快樂中工作,在工作中感受快樂。
一次,他在華山采訪時,搭起了帳篷,在零下十度的冰雪山上釆訪,在別人眼里是苦差,玩命,而他卻在帳篷里吃著鍋巴、花生米,喝著熱茶御寒,在空曠的華山上空,雪花漫天飛舞,仿佛置身于仙境,開心的那一刻,他拿起攝像機采寫了題為《華山雪浪漫、純凈如仙境》在中省市各級媒體播出,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同年,他冒著嚴寒酷暑,利用了一年的時間,為岳廟辦青山村一名叫曹云祥老人釆拍《陜西七旬老人剪出四大名著五百人物》報道,并先后在中央電視臺四、中央電視臺二、中央電視臺七、中央電視臺十三播出,即宣傳了大美華陰,又與老人學到了許多文化知識,受益匪淺。就是因為有了良好的心態(tài),僅2018年,他在中央電視臺各頻道刊播各類新聞稿近五十條次,創(chuàng)造了華陰電視臺建臺以來,在央視發(fā)稿之最,受到了各級領導及大家的一致好評。
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記者雖然不是官,但是許多人有困難還是會尋求記者幫助。作為勞模記者,如果解決不好群眾疾苦和問題,他覺得臉紅,不如回家賣紅薯。
他通過宣傳報道,為羅敷鎮(zhèn)、華陽山區(qū)、孟塬地區(qū)等地群眾解決了土豆、西紅柿、櫻桃滯銷等問題,對岳廟辦一外來企業(yè)因疫情滯銷南美白對蝦問題,多次深入該地釆訪,并得到十余家新聞媒體支持并宣傳報道,通過強勢宣傳,銷售量明顯提高,甚至供不應求。通過采訪報道,解決了某鎮(zhèn)千名群眾吃水卡殼問題,為貧困戶追討數(shù)萬元欠款,解決了多個小區(qū)環(huán)境臟亂差等許多問題。雖然得罪了少數(shù)當事人,甚至接到他們打來的威脅電話,但是看到群眾反映的問題都圓滿解決,看到群眾感激的目光和送來的大量錦旗(據(jù)統(tǒng)計約三十)時,自己深感欣慰 。
轉載請注明: 陜西省總工會 ? 縣域勞模先進事跡展 | 華陰市勞動模范王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