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六院7103廠渦輪泵加工車間鉗工董飛——
精準加工 不差絲毫
【絕活看點】
董飛:火箭發(fā)動機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鉗工,擅長“高難度孔加工”。一些關鍵零件上的小孔,位置精度需精確至0.01毫米,“大機器鉆小孔,考驗耐性,更考驗功力。”扎根三尺鉗臺20多年的他云淡風輕,底氣十足。
坐在大型搖臂鉆床前,身材魁梧的董飛(見圖),也顯得小巧起來。上前端詳這“大家伙”:搖臂圍繞立柱,回轉(zhuǎn)升降;不遠處的加工臺上,多孔零件正被切削出來……
一“大”一“小”的較量,需要底氣,更關乎民族尊嚴。
發(fā)動機,是航天器的“力量之源”,被稱為火箭的“心臟”;渦輪泵,是發(fā)動機的“核心”;噴嘴環(huán),是渦輪泵的“命脈”。“這‘心臟’里的‘命脈’,直接關乎發(fā)射任務的成敗。”平日里,董飛所負責的,便是這些“命脈”的生產(chǎn)加工。
走進西安航天基地,航天六院7103廠渦輪泵加工車間里,機器轟鳴;數(shù)十臺各式鉆床一字排開,身著藍色工服的工人,鉆銼削磨,武藝精通。
“這個噴嘴環(huán),是高溫合金。材質(zhì)又硬又黏,就像‘切牛筋’。”被徒弟圍在中間的董飛,正扯著嗓子演練,“環(huán)上的異形孔,加工起來最難。你瞧它,極度不規(guī)則。”
難不難,一看便知:直徑40厘米的噴嘴環(huán),上面均勻分布18個拇指大小的拉瓦爾孔。每個孔,進口處是圓弧狀,由大變?。怀隹谔幨清F形,由小變大;中間連著窄喉,軸線要在此對準。最關鍵的是,每個拉瓦爾孔都有夾角,需要傾斜加工。
前些年,廠里也曾想引入數(shù)控機械。從外國請來專家,調(diào)試了1個月機器,無奈放棄:拉瓦爾孔太不規(guī)則,且精度要求極高,機械無能為力。
“數(shù)控不行,就人工完成。”董飛介紹說,每加工一個孔,需要12種異形刀具;噴嘴環(huán)有18個孔,共超過200道工序,“任何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零件就報廢了。”經(jīng)過反復試驗,董飛創(chuàng)造出新型刀具,破解了斷刀、啃傷等難題。如今的噴嘴環(huán)加工,效率提升了40%,合格率達到100%。
加工拉瓦爾孔,不容易;加工渦輪殼體上的定位孔,則更難——其位置特殊,全憑“盲操作”。
跟隨董飛來到渦輪殼體旁,但見眼前半米高的零件,中間凹陷進去,深度40厘米。凹徑底部,2個芝麻大小的點,就是定位孔。“小孔底部,只有1毫米厚度。”董飛告訴記者,一旦操作不慎穿透小孔,歷時半年制成、價值數(shù)百萬元的渦輪殼體,就全部報廢。
“每次打孔,就像調(diào)運大型鉆床,拿起40厘米的細長手術(shù)刀,在芝麻大小的病灶處,進行價值連城的手術(shù)。”董飛說,“手術(shù)刀”一旦伸進殼體,“病灶”就完全被遮擋。“盲孔加工,全憑‘磨、聽、感’的手工經(jīng)驗。”
絕技在身,非朝夕之功。1996年,19歲的董飛從航天技校畢業(yè),成為一名鉗工學徒。23年孜孜鉆研,董飛手上誕生了近萬件火箭發(fā)動機渦輪泵部件,攻克了“異形盲孔加工”等諸多難題。去年底,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搭載嫦娥四號探測器,代表人類首次探訪月球背面。董飛所帶領的團隊,便負責其中170多個零部件的精密加工。
栽培“一枝花”,更需“春滿園”。放眼整個車間,董飛近30名徒弟中,“90后”占比七成,形成了中青年鉗工人才梯隊。
“祖國的航天事業(yè),最需要人才。”面對這群年輕小伙子,嚴愛有加的董飛常常耳提面命,“精密作業(yè),最需要心靜。不允許絲毫松懈,更容不得半點閃失。因為你們手里,握著希望與未來。”(記者 高 炳攝影報道)本版制圖:沈亦伶
據(jù)人民網(wǎng)
轉(zhuǎn)載請注明: 陜西省總工會 ? 工匠絕活:精準加工 不差絲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