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動車段檢修庫內,探傷儀兩側的黃色支撐臂卡緊鋼軌,頂輪從底部發(fā)力輕輕架起車輪,兩端的六軸機器人伸出機械手臂,承載著32個超聲波探頭貼緊踏面,車輪緩緩轉動,探傷儀屏幕上閃爍跳動著一串串波紋。
8月17日,作為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動車段西成運用車間輪軸班組的一名探傷工,張宏義正緊盯屏幕,認真地進行探傷作業(yè)。他解釋說:“探傷,其實就是運用超聲波探傷儀檢測動車組車輪的內部缺陷,避免車輪帶‘傷’上線,這是動車組日常檢修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今年42歲的張宏義,說話有些不利索,但他特別愛笑,工友們親切地稱他“老張”。自1993年拿到探傷資格證后,老張就一直圍著探傷儀打轉。探傷鋼軌工作,老張一干就是八年,后來他又給動車組探傷,一干又是八年。
身為一名探傷工,老張覺得特別自豪,在他看來這是份神圣的工作。他說:“把傷探出來,就是保證了一列車五六百名旅客的生命安全,責任可大著呢。”
在日常檢修中,老張愛琢磨,給動車組探傷不到三年,他就發(fā)現(xiàn)了集團公司首例輪對典型缺陷,最終因處置得當及時消除了安全隱患,被集團公司通報表揚。抱著這份表彰通報,老張興奮得一宿沒睡,他說:“就是從此刻起,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探傷是個技術活。每天近八個小時要盯著快速變化的波形圖,特別考驗“眼力”。老張憑著這股認真勁,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八年無誤探、無事故的紀錄。
提起老張,跟他搭班的工友陶驥彤贊不絕口:“老張認真、踏實,對于探傷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他都操著心,再細小的干擾,他都要復探兩三回才放心。”
身邊的工友換了一茬又一茬,老張卻依舊守護著他的探傷儀。老張收集了上百張典型缺陷圖,探查出了十幾起輪對疲勞缺陷,光表彰獎狀就擺滿了半個書柜。老張笑著說:“我平時沒什么愛好,也閑不住,但在花花綠綠的波紋中,我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記者 蘇怡 通訊員 吳瑞西)
據(jù)《陜西日報》
轉載請注明: 陜西省總工會 ? 【三秦工匠】為動車組“探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