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朝陽區(qū)審理了第一個網約工案例———“好廚師APP”案。今年2月份,上海也出現首例類似案例,網絡主播跟互聯網平臺確定勞動關系。平臺和勞動者之間,是否構成勞動關系,服務運營商和服務提供者權利義務關系如何,是互聯網時代急需解決的問題。(4月12日 《勞動報》)
互聯網時代,滋生了眾多相關職業(yè)崗位。伴隨著職業(yè)分工的細化,“網約用工”新模式隨之產生,并且已經席卷各年齡段勞動人口。雖說,“網約工”是科技創(chuàng)新與時代進步的體現,且這種工作模式具有自主性、獨立性、經營性等特點;但是,基于勞動雙方法律意識不強、相關法律機制不健全等原因,致使網約工勞動爭議也隨之“浮出水面”。
作為一種新型勞動模式,網絡平臺與提供服務的網約工之間是否構成勞動關系是爭議的焦點所在。加之,簽訂的協議亦多種多樣,有的簽訂合作協議,有的簽訂勞動合同等。因為缺乏有效的規(guī)范樣本,就容易導致網約工的合法勞動權益受到侵害,同時也關系到網約用工的后續(xù)管理、糾紛處理等問題。
作為一種新工種,需要對其合法權益進行全方位保障。一是要厘清“網約工”勞動性質。對“網約工”與平臺之間存在的勞動關系,需要有明確的說法。“網約工”從最初的網約車司機起步,逐步發(fā)展到方方面面,比如代駕、家政、送餐員、廚師、護工以及護士等,并且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還會不斷擴展,這就需要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這些用工關系給予明確。
二是對于互聯網平臺而言,也應該完善自身的用工管理辦法。無論是簽署合作協議,還是簽訂勞動合同,均應遵循依法的原則。當“網約工”出現權益受到侵害時,應依法解決;在無法律支持的情況下,也需要多一些“人道化”的處理辦法。因為,互聯網平臺作為“東家”,這些“網約工”還是處于弱勢地位的,多些“人情味兒”也是留人之舉。
三是充分發(fā)揮工會組織的作用。隨著網絡用工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這也就需要工會組織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不斷擴大工作覆蓋面,將網約工這種新型的靈活就業(yè)者也納入工會體系中,借助工會力量維護其合法權益。比如,通過將這些“網約工”組織起來,推動行業(yè)性集體協商、完善行業(yè)工時及行業(yè)勞動保護標準等,以呵護其勞動權益。
當然,作為“網約工”自身,也應增強法律意識。比如,如果與平臺是勞動關系,就有權利要求與平臺簽訂勞動合同;如果雙方是業(yè)務合作關系,也須簽訂協議,并通過平臺或者自己購買保險等方式,來保障自身合法權益。毋容置疑,“網約工”這一勞動模式會不斷延伸,唯有多方努力,“網約工”合法權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并助推互聯網經濟的向好發(fā)展。
□李雪
轉載請注明: 陜西省總工會 ? “網約工”合法權益需要全方位保障